经云(经云漫游)

1、“经云”这一词来源于诗经,其中“经”指旧时传承下来的经书,而“云”代表着传承流传因此,“经云”可译作经书中流传下来的话语,即为经文中的警句格言等这些经云凝聚了古人智慧,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对于。

2、经云诸佛因地修行,常于贪嗔痴三毒现起的时候回光返照了达其本性原为佛性,如此不断积累了成佛的资粮,最终圆满成佛大乘,或者最上乘的实际内含,都是菩萨所通达的,即是无相的本觉心性,没有什么不被其融摄承载。

3、经云“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不动如来功德法门善能受持读诵通利愿生彼刹者乃至命终不动如来常为护念不使诸魔及魔眷属退转其心”又云“菩萨摩诃萨闻是阿閦佛德号法经皆为离魔罗网”3患。

4、四大是指人体以地水火风和合而成,四大不调,即生疾病一地大地以坚碍为性经云“发毛爪齿,皮肉筋骨等,皆归于地”二水大水以润湿为性经云“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

5、行入四行万行同摄一报怨行者 修道苦至 当念往劫舍本逐末 多起爱憎今虽无犯 是我宿作甘心受之 都无怨对经云逢苦不忧识达故也此心生时 与道无违体怨进道故也,故说言报冤行二随缘。

6、今所论因果者,唯以实相为因,还用实相为果但了平等一心故,终不作前后同时之见若能如是信入一心,皆成圆因妙果如贤劫定意经云指长吉祥,见者悦然,无不吉利此者皆是一心之报又云其演光明无所不照,多所。

7、经云逢苦不忧,识达故也此心生时,与道无违,体怨进道故也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苦乐随缘纵得荣誉等事,宿因所构,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违顺风静,冥顺于法也三名无所。

8、答案大乘了义经,涅槃经说“婆伽婆,婆伽名破,婆名无明”要破无始无明 必定要用一念无明,若将一念无明断了,用谁去破一念无明一起,就分为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不能断的,断了又起,起了又断,经云。

9、汤液经法图于我们通常对五味五行的认识和应用有差别,根本点在于把土拿了出来,这个问题非常特殊,也是认识汤液经法图所必须要做出解释的问题\n\n辅行诀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

10、”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

11、可以,非常吉祥经云“转经轮是为了利益末法时期众生的一种特殊方便法门,转动一次经轮的功德,如同见到千佛一般”经亦云“任何人供养或更换转经轮的经布,五百生都可得美丽的衣服,而转经轮可以清净所有奇怪的疾病。

12、经云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 迦叶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诸佛心前佛后佛只传心,除此心外,无佛可得 颠倒众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终日忙忙念佛礼佛,佛在何处?不应作如是等见,但知自心,心。

13、禅师道“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瘴难消我有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三藏拜伏于地恳求,那禅师遂口诵传之经云摩诃般若。

14、故经云不见有法无缘而生是以真智观真谛,未尝取所知智不取所知,此智何由知?然智非无知,但真谛非所知,故真智亦非知而子欲以缘求智,故以智为知缘自非缘,于何而求知? 难曰论云不取者,为无知故不取?为知。

15、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於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於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於法,则法皆妄若法逐於人,则法皆真是以圣人亦不。

16、老子经云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言养生善守,精神不妄泄则体内枢机自动玄泉幽阙高崔嵬口中之液,一曰玉浆,一名玉液,一名玉泉,两肾间为幽关,两目间为阙庭,舌下玉液产自双肾,肾水上朝,化为玄泉三田之中精气微,内。

17、经云quot凡所有相,皆是虚妄quot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个人理解五祖已经知道神秀还没有开悟,没有看到自性是。

18、佛说法灭尽经中说,此类坏乱佛法的出家僧往往是魔作沙门坏乱吾道经云吾涅槃后法欲灭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吾道,著俗衣裳,乐好袈裟五色之服饮酒噉肉杀生贪味无有慈心,更。

发布于 2024-02-10 18:02:09
收藏
分享
海报
1
目录

    推荐阅读